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候選對象名單公示的公告

日期:2023/02/22/ 16:09  來源:甘肅文明網

字號:[][][]

  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

  候選對象名單公示的公告

  根據中國文明網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要求,經基層推薦和專家評議,推選以下12名個人為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候選對象,現予以公示。公示期間,如對候選對象有不同意見,可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向省文明辦反映。

  公示時間:2月22日至2月26日

  聯系電話:0931—8928862,15682781421。

  電子郵箱:gswmb1648@163.com

  甘肅省文明辦

  2023年2月22日

2023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候選對象名單

王興良  見義勇為 生命危急關頭 迎險而上 舍身救援

姜莉玲  敬業奉獻 扎根沙海護綠洲 汗水青春鑄芳華

楊建軍  敬業奉獻 砥礪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高級技師     

蒲虎勤  誠實守信 扎根基層、愿做戲曲傳承路上的“追夢人”

朵代毛  孝老愛親  “80后”孫媳數十載用愛心和孝心撐起四世同堂和美之家

呂  斌  誠實守信  誠實立身 守信立本

劉博軒  見義勇為  駐村書記抗洪一線踐初心  臨危救人勇擔當

馬為民  助人為樂  矢志不渝深耕紅色沃土 心懷大愛堅守為民初心

劉鴻奎  助人為樂  雄心男兒立壯志  退役返鄉為桑梓

杜成峰  敬業奉獻  古老祁連山巖畫守護人

趙  燕 助人為樂  她是為200多個“星星的孩子”忠誠守護的“趙媽媽”

趙世俊  敬業奉獻  發展致富“領頭雁” 紅色村莊“領路人”

2023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甘肅省候選對象事跡簡介

  1.王興良:生命危急關頭 迎險而上 舍身救援

  王興良 ,男,漢族,享年39歲。201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武威市古浪縣人,生前系古浪縣直灘鎮龍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22年9月,王興良被中央政法委選樹為2022年第三季度“見義勇為勇士”。

  2022年8月5日上午11時19分許,古浪縣直灘鎮十支村16歲學生王某,因家庭矛盾,產生輕生念頭,離家出走步行至直灘鎮十支村與龍泉村交界處的民調渠旁。11時26分,王興良駕車經過直灘鎮龍泉村六組勸導站橋頭時,看到王某坐在渠邊,便停車上前詢問,王某并未理睬并突然縱身跳入民調渠中。在這危急關頭,王興良不顧個人安危,立即上前營救,他先用左手抓住渠沿,伸出右手試圖抓住王某無果后,毅然跳入水渠中施救。因渠陡水深且渠內水流湍急,王興良不幸溺水身亡。王某在渠中漂流至直灘鎮石坡村馬家梁橋頭時,抓住了水渠中一根橫向水管自救上岸。

  王興良在人民群眾生命危急的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奮力進行搶救,體現了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心為民、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用自己的英勇壯舉譜寫了生命最偉大的篇章。

  2.姜莉玲扎根沙海護綠洲 汗水青春鑄芳華

  姜莉玲,女,漢族,現年44歲,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人,1998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現任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四級主任科員。2010年榮獲省政府頒發的“甘肅綠化獎章”,2019年被國家林草局評為“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2021年被省委授予“甘肅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22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姜莉玲從甘肅省林業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成為林業系統一員。治沙造林,技術先行,她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鍛煉提升自身能力。在林業工程調查規劃中,她白天搞外業調查,晚上加班熬夜整理內業,先后參與完成三北防護林、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項目前期調查規劃、作業設計編制工作。她立足實際,充分調查,首次提出將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區劃分為湖區沙化、鹽堿化耕地退耕還林區,東、西壩井河混灌沙化耕地退耕還林區等三個區域。她悉心解答群眾問題,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積極引導農民栽植樹木,發展紅棗、枸杞等經濟林樹種提高收入。姜莉玲在本職崗位上用自己樸實無華的行動,譜寫了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華麗篇章。

  3.楊建軍砥礪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高級技師

  楊建軍,男,回族,51歲,平涼市崆峒區人,甘肅紅峰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技師,2016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楊建軍是甘肅紅峰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疏水閥廠404車間數控一班班長,銑工高級技師。參加工作30多年來,他懷著對企業的一片赤誠之心,立足本職、開拓創新,愛崗敬業、腳踏實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書寫了新時代一名普通工人敬業奉獻的華麗篇章。近年來,在企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他立足本職,為公司的各項技術攻關、技術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為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企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三年來,他累計完成實作工時18766小時,超額完成工時8000小時,良品率達100%,相當于平均一年完成了兩年的工作任務。他先后參與完成企業技術創新項目16項,累計為企業節約生產費用220多萬元,為企業和用戶創造經濟效益超過千萬元。

  4.蒲虎勤:扎根基層、愿做戲曲傳承路上的“追夢人”

  蒲虎勤,男,漢族,現年 51歲,平涼市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崆峒區戲劇家協會主席。第五屆甘肅省中青年德藝雙馨工作者、全省文藝志愿者先進個人,第三、四、五屆甘肅省戲曲紅梅獎個人表演一等獎,第九屆敦煌文藝獎(領銜主演獎)。

  蒲虎勤從事戲劇表演已40余年,戲曲成為他畢生的追求。2017年,他自籌100多萬元,創編了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主題的眉戶劇《崆峒山下》,并在多地巡回演出。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他堅定信心,常年參加公益演出,積極投身“戲曲進校園”事業。聯合平涼十中開辦了戲曲實驗班,免費培訓學生,經他培訓的學生及社會各界戲曲人士千余人,他的學生在二十一屆、二十五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中榮獲“金花”稱號,填補了甘肅省在校在讀學生21年無緣此獎項的空白。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他將自己多年收集的戲劇文獻資料、皮影、服裝等5000多件藏品分類整理,創建了戲曲展館,隨后又捐出部分藏品在平涼市博物館和崆峒古鎮非遺一條街免費展示。在傳承戲曲的公益路上,他親力親為,還帶動家人熱心參加公益事業,多次捐款捐物,帶領劇組進校園、進部隊、進企業、進福利院演出1200多場次。

  5.朵代毛“80后”孫媳數十載用愛心和孝心撐起四世同堂和美之家

  朵代毛,女,藏族,現年41歲,甘肅省天??h人,現為天??h圖書館館員。

  結婚十八年來,朵代毛精心照顧兩代3位老人,辛勤養育4個子侄晚輩,用大愛和堅毅撐起了一個四世同堂十口之家,譜寫了一首孝老愛親的人間贊歌。朵代毛丈夫工作非常忙碌,常年在鄉鎮和西藏辦事處等偏遠地區工作,在家中她既是妻子又當兒子,默默地承擔著家里的一切。她主動把90歲高齡的爺爺和小姑的孩子們接到城里,在工作閑暇之余照顧他們的生活和學習。2016年,年邁的婆婆患上抑郁癥,為了讓當時遠在西藏工作的丈夫安心,她只身一人帶著婆婆到蘭州、武威醫治。天有不測風云,2019年小姑又因突發疾病去世,2020年娘家父親病情惡化不幸去世,照顧老人和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她一個人的肩上,她強忍悲痛,做好工作的同時,撫育子女。

  朵代毛任勞任怨,無微不至悉心贍養兩代親人;言傳身教,耐心撫育子侄后輩成長;勤儉持家,夫妻二人共撐十口之家。她以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用愛心、孝心、責任心展現了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用溫情和善良書寫著人間摯愛。

  6.呂斌:誠實立身 守信立本

  呂斌,男,漢族,現年35歲,中共黨員,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漫水灘鄉紅溪村村民。

  普通農戶家庭出生的他,熱衷于農業科技。2008年,他開始種植洋蔥,依靠新農業種植技術發家致富。近年來,經過逐年摸索、擴規增效,他種植洋蔥面積達到3000畝左右,帶動周邊村民務工增收200萬元。在洋蔥種植過程中,他充分發揮模范致富帶頭作用,影響帶動本村群眾積極參與,讓群眾主動加入高原夏菜種植隊伍,大大提高了全村群眾的人均收入水平。同時,他對雇用人員關愛有加、以誠相待,對待群眾也猶如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誰有困難,只要找他,他從不推辭。雖然呂斌的產業越做越大,但他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促發展”的經營原則,以服務群眾的初心鞭策自己,嚴把質量關,堅持誠信為本,從不拖欠農戶的地租和人工工資。呂斌壯大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事跡鄉親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大家都說,呂斌是漫水灘鄉紅溪村的“領頭雁”,給他流轉土地,跟著他干,大家都很放心,足見群眾對他的信任程度。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創建了不平凡的事業,是漫水灘鄉紅溪村致富帶頭人和誠實守信的標桿,推動了漫水灘鄉產業發展,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

  7.劉博軒:駐村書記抗洪一線踐初心  臨危救人勇擔當

  劉博軒,男,漢族,現年37歲,中共黨員,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一級主任科員、慶城縣卅鋪鎮王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先后獲甘肅省社會保險統計工作先進個人、“慶陽好人”和“慶陽市抗洪搶險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

  2022年7月14日晚11時許,王橋村突然下起大暴雨,像往常一樣駐守在村部的劉博軒立即拍下暴雨實況,通知鄉親們做好防汛準備,撤離危險地帶。隨后和村干部們拎起鐵锨沖進暴雨,爭分奪秒鏟除淤泥,清理水道。當他們跑到村民袁小潤家時,她還在慌亂收拾東西,劉博軒不由分說,一把拉起袁小潤就往外沖。剛跑出大門,河道的洪水就漫過了路面,沒過了他們的大腿。三個人相拉相扶跌跌撞撞往高處跑,等到他們爬上高坡地帶時,袁小潤家的院墻已被沖垮,家里的小賣部已被夷為平地。洪災之后,劉博軒立即向派出單位匯報村里受災情況,多方奔走,爭取到30萬元重建村部,用駐村工作經費為村部添置辦公設備,挨家挨戶核查受災情況,帶領村民清淤除泥,修復村組道路,分配救災物資,幫助村民重樹希望,受到群眾一致稱贊。

  8.馬為民:矢志不渝深耕紅色沃土  心懷大愛堅守為民初心

  馬為民,男,回族,現年68歲,中共黨員,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農民。先后獲得“最美安定人”、定西市安定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他的家庭被評為定西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家庭。

  馬為民熱愛紅色歷史,四十多年來用盡畢生積蓄搜尋歷史文物、民間“老物件”三萬多件,花甲之年自籌資金創辦了安定區首家農民民俗展覽館——馬為民民俗展覽館,無償開放參觀,義務擔任接待員、講解員,只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民俗文化。他淳樸善良,盡管家中生活清貧,卻沒有絲毫猶豫收養了一名智障殘疾女嬰,視若己出,父愛無疆顯大愛,十六年來精心照顧,全心呵護孩子成長。他愛崗敬業,擔任鄉村教師的十一年里,始終懷著高度的責任感,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傾注精力教書育人。后調至鄉鎮文化站兼任電影放映隊長,十幾年來背著幾十公斤重的電影放映設備走遍香泉鎮所有村落,堅持把黨的聲音、科技知識傳遞給每位村民,豐富山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9.劉鴻奎:雄心男兒立壯志  退役返鄉為桑梓

  劉鴻奎,男,漢族,現年51歲,中共黨員,定西市安定區劉鴻奎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先后獲得定西市最美退役軍人、“最美安定人”等榮譽稱號。

  1990年,劉鴻奎參軍入伍,因表現優異先后榮立個人嘉獎、三等功。退伍回鄉后,他創業勤勞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致富不忘桑梓,牽頭創辦劉鴻奎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以助力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提質、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為目標,通過特色產業帶動、龍頭企業拉動、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訂單收購促動等多措并舉,流轉土地1000多畝,帶動180多戶農戶發展特色種養產業、50多人就地務工,走出了一條產業帶動發展、農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他熱心公益,心系家鄉,先后自籌資金45萬元修建砂化道路6公里,捐款6萬元、捐贈苗木10萬余株助力家鄉綠化造林,捐資3萬元資助6名貧困戶大學生,為4位孤寡老人日常衣食住行提供方便。疫情防控期間,他自費前往武漢,志愿服務42天,捐款2萬余元、捐贈6卡車愛心蔬菜、購置大批防控物資,助力疫情防控。

  10.杜成峰:古老祁連山巖畫守護人

  杜成峰,男,裕固族,現年46歲,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綜合文化站專干。2018年取得農村實用人才副高級巖畫藝術師職稱。2019年4月在肅南縣野外新發現的6處巖畫遺存點,被央視4套新聞報道。2021年3月,由新華社采編刊發的《古老祁連山、巖畫守護人》新聞稿被多家新聞媒體轉載報道。

  1997年,他在一次放牧中偶然發現刻在自家牧區巖壁上的圖案,一下就被這些古老生動的巖畫深深吸引,隨著對這些代表著“人類童年語言”的巖畫了解越來越深入,他的心中便多了一份將這種獨特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2003年,他自費3萬余元購買相機、GPS等設備工具,在祁連山北麓的群山之中孤身考察巖畫,正式開始巖畫記錄保護之旅,每次進山尋畫一去就是10余天,一年有200多天都是在山里度過。跋山涉水二十載,杜成峰幾乎跑遍了河西走廊,實地拍攝、定位、測量完成祁連山、河西走廊等巖畫遺存點達八十余處,記錄整理了1.2萬多幅巖畫的資料數據,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巖畫數據庫。杜成峰先后在《中國巖畫》《巖畫研究》《絲綢之路》《隴右文博》等期刊發表論文10篇,出版巖畫研究專著——《肅南巖畫》榮獲張掖文化旅游全面宣傳行動二等獎、張掖市第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1.趙燕:她是為200多個“星星的孩子”忠誠守護的“趙媽媽”

  趙燕,女,漢族,現年36歲,中共黨員,民樂縣智博特殊教育培訓中心創辦人 ,曾獲全國“五好家庭”、甘肅省“助殘先進個人”、張掖市“最美母親”等榮譽。

  趙燕是一位自閉癥患兒的母親,在兒子確診后,她開始了漫長的求醫之路,在孩子康復道路上屢遭挫折。為使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正常教育,也為了更多的殘障孩子都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萌發出自己創辦康復中心的想法。趙燕和老公反復商量后,拿出畢生積蓄在縣城租房籌辦起了特殊教育學校,并開始四處籌錢、培訓老師、裝潢教室、購買教具,雖然過程艱辛,但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民樂縣智博特殊教育培訓中心于2015年10月15日正式成立并開始免費招生。截至目前,200余名自閉癥患兒免費接受中心康復教育,精準康復受益自閉癥患兒60名,其中有28名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在趙燕的熱心呼吁下,智博特殊教育培訓中心定期開展關愛殘疾人,健康伴我行、青春守護、陽光助學助殘等活動,常態化開展殘疾兒童物資扶助工作,聯合社會愛心企業開展志愿服務關愛活動上千場次,累計發放愛心物資15萬余元。

  12.趙世?。?/strong>發展致富“領頭雁”  紅色村莊“領路人”

  趙世俊,男,漢族,現年61歲,中共黨員,現任金昌市永昌縣新城子鎮西灣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曾榮獲甘肅省最美家庭,金昌市道德模范等榮譽。

  他致富不忘鄉鄰,在個人艱苦創業的同時,竭盡所能幫扶群眾,帶著鄉親一起抓生產、搞經營、跑市場,先后開辦了食品加工廠、洋芋淀粉加工廠,幫助村上農產品打開了銷路,使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貧困;他注重產業發展,2007年擔任西灣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立足村情實際,大力弘揚西灣村紅西路軍大沽政治部紅色文化,建成全市第一個紅色教育基地、打造西大河“祁連情”民族旅游景點,在全縣率先修建6萬方高位蓄水池3座,渠道26.6公里等相關配套設施,建成高原夏菜種植業基地、村級湖羊奶綿羊養殖繁育基地、肉羊產業專家院,帶動全村300余戶留守群眾發展家庭舍飼養殖,全村人均收入由不足7000元增加到了16000多元,徹底甩掉了“窮帽子”,邁步走上了“小康路”,西灣村摘掉了省級“插花型”貧困村的帽子,成為全鎮經濟強村、安全新村、文明新村、和諧新村、紅色美麗新村。

  2020年,因年齡和身體原因,原本打算退休的他,面對組織和群眾的挽留,毫不猶豫地決定留下來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積極發揮余熱,繼續服務群眾,彰顯著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責任編輯:陳楚培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